南仁东: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 孙逍然
  • 日期:2024-02-19
  • 1680

南仁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1978—1987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4年首次提出“中国天眼”的工程构想,并担任总工程师。2016年FAST落成启用,成为目前全世界最灵敏、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建成并开启试运行。这架射电望远镜的建成,为中国科学家实现苍穹觅源、寻找地外生命再添利器。


在举世瞩目的“中国天眼”的背后,深深地镌刻着一个人的名字——南仁东。可以说,没有南仁东,就没有FAST。南仁东出生于1945年2月19日,今天是他诞辰79周年纪念日。

1

▲中国天眼全景 图片来源:新华社

心无旁骛 走遍大窝凼

1993年的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此召开。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从事射电天体物理研究的南仁东立刻意识到,这是发展中国射电天文学的一个极好机会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这句话让南仁东将自己剩余的时间与FAST牢牢锁在了一起。

2

▲FAST选址期间的南仁东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西南的大山里,有着建设射电望远镜极佳的地理条件: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天然挡住外面的电磁波。

从1994年到2005年的12年间,南仁东只做了一件事:跋山涉水,用双脚走遍贵州山区上百个窝凼,只为寻找一个又圆又大的“坑”

他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深入1000多处山川沟壑,无论是泥坑洼路还是狂风骤雨,他都闯了过来。一次次失望,一次次重新出发,一次次反复对比……最终,克度镇绿水村成为建设射电望远镜的最佳选址

3

▲南仁东参加早期大窝凼选址(左二)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11月,FAST申请立项;2007年,国家批复FAST立项;2011年3月,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

“中国天眼”的逐梦征程,从此起航。

脚踏实地 为国探星辰

制造望远镜是一个巨大且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个学科通力合作。为了更好地落实项目,南仁东凡事亲力亲为,常年驻扎在建设现场,随时解决各种问题
4

▲南仁东(左二)在大窝凼施工现场指导反射面单元拼装工作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在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的重重困境下,在从提出想法到项目落成的22年间,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最终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

随着支撑框架建设、反射面面板拼装、综合布线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升舱试验、主体工程以及全系统联合调试的相继完工,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终于开启,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信号

5

▲2016年9月25日,南仁东在FAST工程落成启用仪式上 图片来源:新华社

建成的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它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能为探索星体演化、宇宙起源、引力波探测、宇宙大爆炸研究、物理学研究等多个领域提供数据支持,极大提高了我国深空探测及通信能力,也为世界天文学作出了贡献

这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不仅为我国天文学跻身世界一流创造了条件,更让中国科学家进入了人类天体观测的第一梯队。从壮年到暮年,南仁东实现了建成我国大型射电望远镜的梦想,将“天眼”矗立在中国大地,在天文学领域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22年的风雨兼程,成就了FAST,也改变了南仁东。曾经嗓音洪亮的他,已明显感觉中气不足;曾翻越过无数崇山峻岭的双腿,也因年迈而变得蹒跚和迟缓。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因病逝世。

 6

▲南仁东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如今,FAST静静地屹立在贵州的深山中,随时捕捉着来自宇宙的信号。它将成为南仁东的眼睛,代替他仰望星空。而南仁东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最高峰。
作者:王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