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与考古学

  • 国科大
  • 日期:2010-05-19
  • 4633
内容摘要:考古学的发展,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近2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与考古学日益紧密地交叉融合,所谓的“科技考古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未来考古学的诱人前景。

  报告重点介绍了我国科技考古学的发展和成就。

  首先,系列样品14C年代数据的匹配拟合,有效地提高了测年精度,奠定了判别“武王克商”年代的基础,并由此引发了若干重要年代问题的反思和讨论。而备受关注的加速器质谱14C测年精度的研究,一旦有所突破,必将给考古学带来福音。

  其次,矿物学理论和实际的矿床分布都表明,高岭土更多形成于我国南方,而北方也产有相当数量的所谓“瓷土”,这一事实使人们意识到,有必要对原始瓷产地和白瓷起源等问题进行再探索,以便重新认识,自夏商周至南北朝期间,我国北方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

  再有,姜寨遗址出土黄铜环的分析暗示,铜质金属冶金工艺似经历自然铜、高温煅制、混合矿冶炼铜合金直至先冶炼纯铜再浇铸青铜等阶段,这就将貌似复杂的冶金工艺分解成了不太复杂发展过程,从理论上支持了冶金技术多个起源的可能性。而对比中西方的早期冶金工艺,西亚最早的人工金属是煅制的红铜和砷铜,而我国是黄铜,明显分属两个体系,从而第一次为我国青铜冶金独立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论据。当然,独立起源并不否定西亚冶金工艺对我国的影响。

  与此同时,以往认为失蜡法铸造的曾侯乙尊盘等,经我们课题组周卫荣教授等研究后明确指出,这些青铜器其实皆由范铸与焊接而成,而中国青铜时代根本就没有失蜡法工艺。这一结论表明,我国古代高超的青铜范铸工艺,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目前,生物考古学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吉林大学考古DNA实验室重点研究了我国北方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如匈奴、东胡、鲜卑、乌桓、契丹、蒙古等诸族古代人骨的DNA,在探讨新疆地区古代“丝绸之路”上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人群间的迁徙及混杂的过程方面,业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我校胡耀武博士与德国马普学会莱比锡进化人类学研究所M. P. Richards教授合作,根据人与猪在食谱上的异同,巧妙地区分了家猪与野猪。与此同时,古代残留物分析的重要性也已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古代青铜容器和陶器中残留物的分析,先民所食粮食和菜肴及所用化妆品的种类和成分等逐步被探明,器物的功能也更为清晰。相信这一方法对古代中草药等研究都将有所裨益。

  农业考古的进展也十分喜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吴妍,将三维图像重建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植硅体的图像处理和参数测量,使测定速度和精度都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起源与传播路线以及环境考古的研究。

  我国历史悠久连绵、文物蕴藏丰富,科技考古的条件得天独厚,倘若将中国考古置于世界考古的背景下,或注重中西方考古的对比研究,中国的科技考古必将成为热门的学科。
王昌燧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
简介: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工程物理专业。1985年开始从事科技考古研究,多次获得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等的基金支持,是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迄今已在Nature、PNAS、Archaeometry、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Applied Physics Letter、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考古》、《考古学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核技术》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务委员、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技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是国内外著名的科技考古学家和学科带头人,于1996年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研究室,1999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肥),该系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成立的以“系”为建制的科技考古教学与科研机构。2004年底,王昌燧教授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创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任首任系主任。王昌燧教授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名,目前指导的在读(在站)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留学生约50人,为我国科技考古事业培养了大批青年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