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姚威先生,是在他的办公室里。他在办公桌一侧“开垦”出两米见长、不足半米宽的塑胶“绿地”,墙边整齐倚着几个高尔夫球杆,是他工作累了用来练习“推杆”的“球场”
。对面会客用的长方桌正中,摆放着一株精心照料的植物盆栽,绿油油的叶子焕发着生机。办公室一角有一个精致的木质礼品架,朋友送的各种瓷器、玉器礼品他都精心的摆放在其中,成了一个琳琅的“情谊收藏架”。
恰不似其名,姚威虽然高大魁梧,人却温文儒雅。他的人生经历,他对求学的见地,对创新的理解,对研究生教育的看法,谈论民族企业如何在国际上立足……他都娓娓道来。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中,他没有起身喝一次水。
求学当尊“道”重“术”
他记得他的《理论物理》老师曾说过:“《理论物理》你们学了有用吗?除非要去教《理论物理》的同学有用。我们学习这门课,不在于学到了多少专业的知识,而是在于你有没有学到学这门课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自此,他懂得了掌握方法甚至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
他自言从不是一个学习特别拔尖的学生,“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是学不完的,但一定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就是‘招儿’。有招儿,面对问题才不会束手无策。”
古人把求学归为对“道”和“术”的追求。道,就是世界观,方法论;术,是技巧。现在有很多人迷失在对“术”的盲目追逐上,而忽略了“道”的基础夯实。许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掌握一种问题的方法规律,就可以通过学习融会贯通其他。“死学习”是没有用的。“那时候常去图书馆看看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杂志,虽然不会对考试成绩起多少作用,但是那些杂志的确拓宽了我的眼界。”
1990年,大洋成立仅仅一年,他就将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成功地运用到广播字幕机上,成功开发出了中国第一台特技型彩色字幕机,并在北京亚运会上得到了推广应用。巧合的是,这第一次成功的开发,正是使用了与当时拥有该技术的国家不同的方法,取得了突破。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他求学时代的“金科玉律”。正是这句金科玉律点燃了他对物理世界的兴趣,高考那一年,他选择了南开大学物理系;也是好奇心促使他攻读了中科院电子所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这交叉着生物、医学、电子各个方面的知识。浓厚的兴趣,让姚威在宽广的科研领域里不但没有迷茫,还让他乐此不疲。
“我就是要搞明白,这个问题用这个办法怎么解决?用其他的办法行不行?”硕士毕业后,他就一直探索生物医学工程图像处理在各个方面的应用。80年代,中科院大力倡导科学进步服务国民经济,让科研转化成生产力,让国民经济享受科技进步成果。此时的姚威跟几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一拍即合,中科大洋应运而生。大洋的理念就是:让科研转化成生产力。
他是个体育迷。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生到大洋的老总,足球、滑冰、篮球、排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网球、高尔夫……他都是“业余高手”,进过校队进过院队系队,拿过名次拿过奖牌。讲到这些,他两眼放光,如数家珍。还即兴挥动球杆在办公室表演高尔夫的推杆,乐呵呵地展示他在一次比赛中“无意中”获得的奖杯——180码外“Hole In One”。这些爱好让他充实、乐享其中,也排解了他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压力。
他问:体育和劳动有什么区别?劳动是你“Have to”,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体育是你“Like to”,哪个更容易成功?如果你所做的能给你带来快乐,一般而言会更容易做到专注,做到极致,成功不请自来。
创新体现价值
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跨专业”学生。按姚威的话说,“火花是碰撞出来的。” 他把跨学科巧妙地比喻成“两朵云彩”,当两者相互“碰撞”的时候,就容易激发出科学创新。
他鼓励知识创新,鼓励跨学科开展研究。他说,跨学科的确会面临两学科领域知识基础的考验,所以,跨学科的同学,应该下苦功,把没学过的知识,通过学习和融会贯通,变成“学过”的知识。
“比如用我的方法制造的机器或者设备,能够提高效率,那我就是创新;我生产的产品质量好,你的能用50年,我的能用100年,我就是创新;人跟人是不一样的,人都是有特异性的,你说你很特别,特别在哪儿呢?你就要做出没有过的,有用的东西。”
创新也可以是逼出来的。熊猫从不吃竹子到开始吃竹子,就是创新。吃竹子就能生存下去。“进化就是创新啊,优胜劣汰,你必须要创新,才能生存。”
他开玩笑说,体育运动他玩一个换一个,“喜新厌旧”,这也是创新。
做“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企业”
大洋在产品推广上,国外进展不如国内速度快,是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外国人购买产品,特别重视细节,有可能一个包装上的小问题就能影响到你产品的销售,尽管你的产品便宜又先进。另一方面,国外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存在偏见。他们对中国的定位就是,物美价廉的衣服鞋帽你们很擅长,而中国人做出高新技术产品就不可思议。这种偏见影响深远。
怎么办?姚威也常常问自己。
深感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儒雅的姚威也变得严肃起来。“我觉得就得靠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一步步地慢慢推广,用过硬的质量去改变外国人对中国技术产品的偏见,赢得国际市场。”然而,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
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产品的测试周期长、效果难以立竿见影。“不能因为困难、因为过程漫长而放弃,我们已经在打开一些外国市场,这种情况正在好转,我们有信心。”
他是一个儒雅的民族企业家。他更是一对双胞胎兄妹的父亲,一个对自己事业有着不断创新激情的人,一个享受自己工作、热爱生活的人。他就是姚威——中国科学院1984级校友。
人物简介:姚威,1963年出生在山西太原,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1987年在中科院电子所获得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随后留所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图像处理的研究。1989年1月创办北京大洋图像技术公司,翌年,大洋将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技术运用到广播字幕机上,成功开发出了中国第一台特技型彩色字幕机,并成功应用于第11届北京亚运会并承担80%比赛项目的现场转播任务,一举打破了国外字幕机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经过21年来的发展,中科大洋已经成为中国广电行业的一面旗帜,不断实践着“做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企业”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