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李政道讲座》开讲

  • 物理学院 陈超
  • 日期:2014-06-20
  • 3305

     2014619日下午130,第十一期《李政道讲座》在雁栖湖校区学园一101教室正式开讲。

    《李政道讲座》由国科大校友会和物理学院联合主办,2003年开始,每年夏季学期举行。《李政道讲座》的主讲教师为CUSPEA项目的学员。CUSPEA 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的首字母缩写,即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1989年结束,在计划实行的十年中有九百多名年轻学子出国深造。2003年,李政道先生在国内主持攻关一个科研项目,其间,国科大党委书记邓勇、外语系主任李佩等提议开办系列讲座,李政道先生欣然同意以其名字命名该讲座,由已在国外学成CUSPEA的学生来授课。这样也为CUSPEA学员回报祖国提供了平台,加强了中美的科研交流。李政道先生在《李政道讲座》开办时曾寄语中国研究生,希望年轻学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他说:夏威夷岛上有一棵树,每个树干长出后垂到地面生根, 这棵占地方圆一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树。我见到这棵树后,很有感触。我们中华民族人口众多,如果大家都团结起来,就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

    本期《李政道讲座》为期四周,共分八讲。

    第一场讲座首先由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物理系的谢爱华教授作了题为《从量子力学到红外结构生物学》的学术报告。

    谢教授是红外结构生物学方面的先驱者,是蛋白质动力学,质子传递以及生物学信号方面的专家。谢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87年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物理与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成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员,2011年担任美国物理学会生物学分支主席。目前谢教授担任IUPAP(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生物物理学分会副主席。

    谢爱华教授先向我们简单介绍了生物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问题,指出其研究重点为蛋白质及其动力学。接着介绍了x射线与核磁共振等传统研究手段及其在时间尺度上的明显不足,引出红外方法的应用及其优势。谢教授和她的小组利用量子力学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建立了一套数据库,可以将红外振动信号转化为结构信息。最后谢教授还介绍了时间相关的红外结构生物学是怎样在生物信号学中用来研究受体活化等问题的。

    随后,由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的王向荣教授作了题为《纳米磁动力学》的学术报告。

    王向荣教授1984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通过CUSPEA计划赴美留学,于199010月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同年9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19928月应聘于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长期从事凝聚态与统计物理领域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自旋电子学及磁动力学;金属绝缘体相变;超晶格、量子点、量子线中的非线性电子输运等,并取得一些成果,早期的成果包括开创性的提出了超晶格中电流振荡的极限环理论,从理论上揭示了磁动力学中磁畴壁的运动机理,为完全理解磁畴壁的运动规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近年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磁动力学与石墨烯及其他纳米结构中电子的输运理论等领域,并取得很好的成果。

    纳米结构中的磁动力学是自旋电子学以及纳米磁学中的重要课题,其在基础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在数据存储、处理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王教授在讲座中先介绍了基本概念,然后主要讨论了斯通纳粒子的磁翻转和对于不同外场(磁场,电流,自旋波等)驱动磁畴壁运动的问题。深入讨论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第一周的李政道讲座到此圆满结束,前来听讲的近三百名师生们都收获颇丰。

    接下来的三周里,《李政道讲座》还将邀请六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大家带来更加精彩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