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下海:国科大工学院高起点出发

  • 宣传部
  • 日期:2015-07-20
  • 2416

 

    7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简称“工学院”,School of Engineering Science)成立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号楼礼堂举行。这是国科大基础学院中第一个由中科院跨区域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二级学院,中科院力学所是工学院第一责任单位,联合承办研究所有电工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理化技术研究所、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国科大副校长高鸿钧院士出席成立大会并宣读工学院第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名单。新成立的工学院由李家春院士担任院长,力学所所长樊菁任常务副院长,电工所所长肖立业、工程热物理所所长朱俊强、力学所副所长戴兰宏、国科大教授倪明玖任副院长。高鸿钧在致辞时说,承担举办工学院任务的各研究所,无论科研实力还是科学家群体,都已经是国际一流的,这也决定了国科大工学院的高起点。希望工学院能够在“科教融合”机制下,充分整合并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用,早日使国科大工学院成为世界一流的工学院。
    据工学院首任院长李家春院士介绍,工学院将瞄准新时期“上天、入地、下海”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将原创性研究与工程科学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建立“以需求建基地,以基地办教育,以教学育人才,以人才促发展”的科教融合新机制,努力培养未来工程科学家和工程技术领军人才。李家春说,工程科学是基础科学与工程和其他应用领域间的桥梁,全世界的工学院有很多,国科大工学院将始终以钱学森先生倡导的“工程科学”思想为指导,在目前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力争在3年内招收本科生,5-10年内跃升为全球知名的工学院。
   力学所所长、工学院常务副院长樊菁在代表主承办所讲话时说,工程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科学研究支持,工程就难以持久;没有工程应用,科学研究就难以创新。力学所由钱学森先生创建,钱先生的“工程科学”思想影响深远。力学所将发挥独特优势,与兄弟研究所紧密协作,办好国科大工学院。
电工所所长肖立业在代表共建研究所讲话时说,科学服务于人类的重要途径就是工程,工程是多学科研究成果应用的阵地,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中科院工程科学研究实力在全球位居前列,相信国科大工学院一定能很快跻身世界一流工学院之列。
    据介绍,国科大工学院覆盖力学、工程热物理与动力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四个一级学科,下设7个系:现代力学系、宇航工程科学系、海洋工程系、岩土力学与工程系、能源工程系、热科学与工程系、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系。
    成立大会上,工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严陆光院士、白以龙院士先后发言。严陆光以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例,建议工学院的建设要有更加长远的目光,应针对新的工程问题做好前瞻性研究。白以龙说,新成立的工学院不会是其他高校工学院模式与培养目标的重复,而是要后发制人,要以“4.0”甚至前伸到“5.0”的标准去做规划和建设,以便对国家、对中科院、对工程科学做出重大贡献。
    力学所魏悦广研究员是工学院现代力学系多尺度力学教研室主任,目前给国科大研究生开两门课程。他说,与国科大的其他基础学院一样,工学院也是科学家办教育,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看科学家怎么办教育。我觉得,科学家办教育是中科院的独特优势,我们的很多著名老师都是搞了几十年科研的一线科学家。科学家在课堂上给学生传递的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还有很多科研实践体会以及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同时,学生又能给科学家带来新的思考。国科大培养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过渡期很短,很快能成才,因此特色更明显、竞争力更强。
    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王颖在成立大会上讲话。她说,中国的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工程理论,是钱学森先生在力学所创立的。在科教融合体制下,在各个承办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国科大工学院的未来充满信心。她表示,中国的发展正在进入“4.0”、“5.0”时代,完全赞成工学院瞄准“上天、入地、下海”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科研和人才培养,这是工学院“出成果”的着力点,期待工学院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工程科学大师和工程技术领军人才。
    国科大工学院成立大会由力学所副所长戴兰宏主持。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副所长陈海生、理化技术所副所长罗二仓、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所总工张艾群、武汉岩土力学所研究生部赵亮老师、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研究生部蔡英老师,先后代表参与承办所发言;力学所洪友士研究员、国科大张年梅教授先后代表授课教师发言;国科大学生处处长王岗代表国科大管理支撑部门发言。相关授课教师、教育管理干部以及研究生近百人出席成立大会。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郭永怀在力学所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