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绪亮首先宣读了实验室成立的决定,明确了实验室的定位、研究方向和基本运行机制。实验室主任、生态环境中心郭良宏研究员随后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包括成立的背景、实验室定位与研究方向、学术委员会组成以及实验室的主要组成人员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大气环境化学与健康实验室的成立,既是中科院科教融合的需求,也是组建单位生态环境中心和国科大资环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满足国家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需求。实验室的定位是:瞄准大气环境健康科学的发展前沿,围绕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国家需求,在大气污染物的分析监测方法、环境分布与转化、人体暴露评估、健康效应与危害机制、污染控制与削减等方向进行原创性研究,为大气污染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室聘请由郝吉明院士、魏复盛院士、刘文清院士、陶澍院士、彭平安院士、侯立安院士、江桂斌院士等知名专家领衔组成学术委员会,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参与实验室的科研活动。实验室的固定组成人员的研究方向覆盖环境分析、环境化学、大气科学、环境健康、环境催化等不同方向,围绕当前大气污染物检测、污染物的化学转化过程与机制、大气污染的健康效应及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科学研究。实验室人员中70%拥有正高级职称,其中包括“百人计划”5人,杰青2人,优青2人,可望为创造国内领先的大气环境化学与健康研究基地,打造“科教融合”、“校所融合”的平台奠定基础。
高鸿钧在随后的发言中介绍了国科大科教结合的进展情况,明确了国科大国际一流的定位,并对实验室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的祝贺。王颖代表院机关对联合实验室的建设表示支持,对其在今后将要发挥的重要作用寄予厚望。生态环境中心主任江桂斌院士在致辞中对中科院及国科大对实验室的支持表示感谢,他强调,联合实验室设立是为回答公众对环境、生态、健康等问题的困惑,希望联合实验室今后在培养人才、凝聚科研力量、提高创新能力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揭牌仪式后,实验室邀请刘文清院士、陶澍院士以及加拿大皇家学会的Chris Le院士分别作了关于大气环境与健康的精彩的报告。
陶澍院士的报告题目为《全球燃烧源数据库及其应用》。陶院士围绕全球燃烧源和不同污染物排放因子数据库的构建、全球放清单以及全球大气传输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以多环芳烃为例,从多环芳烃的源排放清单建立与模型模拟验证,多环芳烃排放因子模型预测,到全球不同尺度动态清单和全球大气传输模型的建立、全球尺度多环芳烃暴露风险等几个方面,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文清院士作了题为《中国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进展》的报告。刘院士成功的将光谱学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开拓了我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新领域;发展了高灵敏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在报告过程中,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期间京津冀大气环境质量评估,来谈我国在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进展的应用,这一应用是基于京津冀地区立体监测网而得出的实验数据。该网包括了国科大观测站在内的北京及周边的13个站点的定位站观测、现场实验以及卫星观测,来揭示污染时空分布特征、输送通道和输送量。通过数据对比来看,阅兵管控期间的减排效果,比APEC期间(2014年11月3日~11月12日)的成效要大。不过,刘文清也表示,至今,全球还没有一种单一技术能满足痕量污染物监测的多种要求,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我国却是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各种污染相互耦合和叠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测的难度。他呼吁发展特殊技术或者多种技术集成,满足环境污染及其变化的各种需求。这将是新成立的大气环境化学与健康联合实验室今后的重要使命。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University of Alberta的X. Chris Le(乐晓春)教授在题为《Environmental Health》的报告中对他所领导的团队在环境健康方面所做的工作做了精彩的介绍。他的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生命-分析化学、DNA和蛋白相互作用、环境健康、临床检测/治疗。围绕 “环境健康” 这个主题,他主要谈到了砷对环境健康的巨大影响、砷的治疗应用、砷的复杂化学循环的研究成果等。此外,他还以PCBs和Omega-3为例,阐述了“平衡风险和得益”的学术思想。并在报告最后启发同学提问,与在场同学进行了很好的互动,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联合实验室成立仪式恰逢资环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之际,资环学院将参加揭牌仪式作为开学典礼的一部分,让这些实验室今后的使用者、受益者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揭牌仪式
陶澍报告
刘文清报告
X. Chris Le报告
仪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