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教授生前两万册藏书捐赠国科大 家人讲述:一生阅读书籍超过3万册

  • 文/潘珊菊 图/杨天鹏 (宣传部)
  • 日期:2016-04-13
  • 1980

201648日,“成思危捐赠阅览室”揭牌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图书馆举行,成思危生前所阅读的近两万册图书经统一分编后,今后将供国科大师生借阅。成思危的夫人舒允宜说,成思危生前的节假日和休息日从来没有真正休息过,所有的长假都用来学习和写文章。家人希望把成思危的书放在学校里,让学生老师阅读,受到精神感染,勤奋好学。  

 

成思危先生夫人舒允宜与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董军社为成思危捐赠阅览室揭牌

   先生遗愿:生前工资稿费奖优秀师生

   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和“中国创业板之父”的成思危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虚拟经济理论及应用的主要开拓者,构建了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创立了虚拟经济学科,有效地推动了虚拟商务学科的创建和发展。

   同时,他还是第九届、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自2001年至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2015712日,成思危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

     去年年底,成思危先生家人根据成思危先生的遗愿,将成思危生前的工资、稿费捐赠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发起设立“成思危基金”,善款的用途将设立“成思危教育奖”,以奖励中国科学院大学及国内外经济管理学科、风险投资学科里师德高尚、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同时奖励勤奋创新、品学兼优、生活困难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支持风险投资、虚拟经济与虚拟商务的理论研究,设立“成思危奖”,以资助和奖励风险投资、虚拟经济等新经济领域的创新研究。

成思危捐赠阅览室内景

 一生阅读书籍超过3万册

 走进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图书馆一层,一摞摞图书有序分编摆放在一间百平米的阅览室里,供师生借阅。这些书涵盖经济、管理、金融、化工、人文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共计19816册。每一本书籍皆为成思危先生生前所阅读。

 成思危生前与这个世界的交集有29211天,但他一生所阅读的书籍有3万多册,而今捐赠的只是所有书籍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他平均一天要阅读超过一本书,读书量惊人。随手翻阅一本书,记者发现,几乎每册书籍扉页都有成思危的亲笔签名。

 

成思危先生夫人舒允宜在揭牌仪式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

 据校方介绍,这是成思危夫人舒允宜耗时5个月整理出来的近2万册图书,希望学校师生在阅读这些珍藏的书籍时,能起到鞭策作用。

 成思危一生出版各种学术专著几十部,同时也是一位读书人,更是一位书籍收藏家,每次到欧美国家的一处必经之地就是书店。此外,生前爱好音乐的他,也喜欢购买各类CD、唱片。

 家人寄语:望师生能受感染勤奋好学

 据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汪寿阳回忆,他从1997年开始跟随成思危工作学习和研究。他从成先生身上学到很多高贵品质,“即使晚年在医院,先生仍然坚持阅读,并告诫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老师,坚持每天读书两小时。”

 在成思危的女儿成卓看来,从父亲的一生来看,读书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发生改变。

 成卓说,父亲之前阅读巴金、矛盾、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书籍,这些书奠定了他浪漫的革命主义理想。他还读社会发展简史和大众哲学,奠定了他的政治启蒙。“因此他才能16岁放弃一个大少爷的生活,回到大陆投奔祖国的怀抱,参加建设。”她认为,父亲的这些举动是因为受了书籍影响,做出了人生重大选择。 

成卓说,父亲的经历证明,读书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发生改变

成卓告诉记者,父亲在“文革”期间进行劳动改造,每次回到家里洗把脸,就会捧起外语和专业书照学不误。他不仅精读了数学、化学等科学书籍,还自学了日语、德语和法语,温习了英语和俄语。

成卓说,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通过读书与思考意识到中国需要经济管理人才,毅然改行,从化工专业转到经济管理专业。1981年,他到美国学习工商管理,这一选择让他后来走上从政道路,这也是读书给父亲带来的智慧。

1997年开始,成思危共出版了20本专著,200多篇文章,差不多平均不到一年就出版一本书,不到一个月就有一篇文章。“像他这样的精神,包括他的灵感和思想,很多都来源于书籍。”成卓说,家人希望把父亲的书放在学校里,让学生老师阅读,受到精神感染,勤奋好学,让大家都有一个完美智慧的人生。

爱人讲述:他看过的书从不舍得卖或扔

对于为何要将家中书籍捐赠出来,成思危夫人舒允宜说,那么多书放在家里太可惜,捐赠的都是有用的书,放学校可以尽量发挥它们的作用。

成思危和夫人舒允宜是在华东化工学院的合唱团中认识的。当时舒允宜是合唱团的团员,成思危是指挥。有一次,成思危为舒允宜参加的女声小合唱做手风琴伴奏,合唱的歌曲是《高高的白杨树下》。以这次成功合作为起点,两人踏上了爱情之旅。1959年,两人喜结良缘。

成思危捐赠阅览室摆放的成思危夫妇雕像

 有人问,成思危为何能学识渊博?舒允宜说,是读书和勤奋造就的。

 舒允宜当年作为成思危的大学同学,对成思危的好学印象很深。她说,在学校,成思危除了念本科书籍之外,有非常详细的读书计划,每个晚上都要自学4个小时,特别重点学习多门外语和高等数学。

 当时家里补助29元,除去吃饭花掉14元左右,以及日常用品花销,成思危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但毕业那年,他竟攒了8箱子书,他看过的书从来不舍得卖掉或者丢掉。

 从书海里面寻“芳草”,这是成思危曾对爱人说的一句话。为了求真知,他节假日和休息日从来没有真正休息过,所有的长假都用来学习和写文章,并为此乐此不疲。每次出差途中,他最大的乐趣还是看书。 

对于成思危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看书,舒允宜笑着说,为了让丈夫专心投入学习,所有家务事、照料老人、教育孩子的事由她承包。但她自己也有事业心,作为上世纪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舒允宜立志要做新中国的女工程师。

学生回忆:出版每本专著都亲自核对

王轩曾经是成思危带过的学生。他还记得2011年入校的夏天,自己拿着简历和研究报告来到成思危面前,有了第一次温暖的接触。此后,他和同学几乎每月能见到两次老师,甚至更多。一次讨论学习,一次讨论项目,这对一位繁忙的国家领导人来说是很少见的。

成思危的博士生王轩说,老师家中有上百本学习笔记,每本都是标准的蝇头小楷

成思危不仅在学术上关注学生,生活上也呵护备至。有阵子王轩在忙碌学习期间拼凳子睡在实验室,成思危还会特地打电话来慰问,让学生注意身体,关心他们每个月补贴够不够用。“很难想象老师能在细枝末节那么关心他的学生。”

成思危在治学上容不得马虎。在出版所有专著中,每一个字、每一本专著都是他亲自核对过的。王轩曾经有两次机会到老师家里整理书籍,他回忆,当时看到老师家中有上百本学习笔记,打开每一本笔记上面都用很标准的蝇头小楷,写下老师所有的心得体会,“很难想象这是一位80岁老人做的读书笔记。”

子女讲述:培养子女独立人格、出访节俭低调

20世纪60年代,成思危和舒允宜的两个孩子相继出生,一儿一女。大的是男孩,取名成朋,小名硼硼。一听这名字就能猜出是成思危所起,一来表示对自己所从事的硼化物研究事业的崇尚,二来希望儿子能传承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

成朋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1984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考入了世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发起的研究生计划,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女儿成卓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 

成思危生前对子女的培养秉持三不干涉原则,即事业不干涉、信仰不干涉、婚姻不干涉。但从小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两个孩子都喜欢读书,久而久之形成了良师益友的关系。

据子女讲述,在担任副委员长期间,如果是以学者身份到国外演讲,已经60多岁的他,也是一切从简,把规格降到最低,常常只带警卫一人。即使是国事访问,也是按照国家的最低要求,力求节俭低调。

成思危先生夫人舒允宜与子女参观成思危捐赠阅览室

 

国科大经管学院院长汪寿阳深情回忆前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教授

舒允宜女士携子女在揭牌仪式后与国科大经管学院学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