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2016年度学位授予仪式在玉泉路校区礼堂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出席仪式并深情寄语2016届毕业生。据悉,国科大2016年度共授予研究生学位10288人,其中授予5079名毕业生博士学位,授予5209名毕业生硕士学位。此前,该校授予研究生学位最多的是2013年,总计授予10154名研究生学位;去年,该校向9833名研究生授予了学位。
国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校,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是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于2012年6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目前,国科大在学本科生仅664名,在学研究生则高达4.45万名,其中博士生占50%,研究生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此前,国科大已经累计授予129397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
学位授予仪式由国科大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长、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主持。国科大副校长、校学位委员会委员郭正堂院士宣读了《中国科学院大学2016年度学位授予决定》。国科大优秀毕业生代表和学位获得者代表共760余人参加了学位授予仪式。据了解,国科大研究生实行“两段式”培养,在集中教学区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要在中科院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研究所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因此,当天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毕业生,有很多是专程从广州、上海、重庆、武汉、合肥、青岛、兰州、长春、天津等京外中科院研究所赶回学校的。
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长、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主持学位授予仪式
据介绍,国科大办学的核心特色是“科教融合”,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此前,在7月3日举行的国科大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白春礼院士曾强调,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式质量发展转型,他要求国科大和中科院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进一步强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切实建立起以质量为先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将质量保证作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那么,这一届毕业生的“成色”怎样?
国科大副校长郭正堂院士宣读《中国科学院大学2016年度学位授予决定》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授予学位的毕业生当中,有5046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其中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生田静琦(培养单位: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一人被收录24篇;有1775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被EI(工程索引)收录,其中物理电子学博士生漆世锴(培养单位: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生谭碧涛(培养单位: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各自被收录了8篇。发育生物学专业硕士生侍骏超(培养单位: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多人,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发表了论文。
每年的高校毕业典礼,校长致辞总是备受关注。去年,丁仲礼校长曾用四个“我相信”表达对毕业生的期待和祝福。而今年,他在向全体老师、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家人表达谢意后,则对毕业生提出“五点希望”(全文另发)。
丁仲礼希望同学们永远保持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乐观情绪
丁仲礼首先希望同学们“永远保持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乐观情绪。”他说,多年来,大家听到很多对社会的负面评价,的确不能否认,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存在着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决不会是我们社会变化的长期趋势,中华民族人心向善的传统并没有改变,也决不会改变。”此前两年,丁仲礼都引用李白的诗句为毕业生“壮行”。而在今年的学位授予仪式上,他则用《汉书》中“礼失求诸野”的道理提示大家,要“带着一颗明净、乐观的心走出学校大门。”
丁仲礼曾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说,大学要成为坚守社会良知的阵地。他在寄语2016届毕业生时,表示希望同学们今后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他说:“我认为,一个内心深处有正确价值体系的公民,在其为人处事过程中,就会少一分算计,多一分纯粹;少一分迟疑,多一分担当;少一分虚伪,多一分诚实;少一分依附,多一分独立;少一分束缚,多一分自由。”丁仲礼直言,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经历事情的增多,人的价值观并不是都会越变越好。他希望同学们从为人处事各个方面入手,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的优秀文化中去不断吸收营养。
临行前,校长的嘱托记心间
自2014年担任国科大校长以来,每年的学位授予仪式,丁仲礼都坚持自己写讲稿。他不跟风潮、不博眼球,而是把一位校长、一位学长的内心深处的感怀和希望,用最质朴、最通俗的语言讲出来。面对即将成为“校友”的毕业生,他希望大家今后不管在什么样的岗位工作,都要努力积累起精深的专业知识。他希望每个毕业生都经受住“做的专业不专业”这样的评价,维护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本钱,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博士毕业生代表王欣然特别向导师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赵迪 摄)
2016年度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科院院长奖学金获得者王欣然代表毕业生发言。他表示:“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在今天这个庄重而严肃的日子,我们特别要向陪伴我们一路走来的导师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在学5年中,这位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培养的直博生共有8篇论文被SCI收录。他说:“我大概是熬过了传说中的一万个小时后,在材料、纳米和能源的交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感悟。”王欣然在分享五年读博心路时,把“拼命工作”作为对抗郁闷的法宝,把“做一个纯粹的科研工作者”作为理想境界。
国科大中丹学院首批获得中丹两国博士学位的毕业生Claus Davidsen发言
国科大中丹学院是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中国和丹麦两国合作举办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的大胆尝试。今年,中丹学院首次迎来了4位同时获得中丹两国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来自丹麦的双博士毕业生Claus Davidsen(克劳斯·戴维森)在学位授予仪式上发言。他说,今天是值得庆祝的时刻,庆祝我们从一所富有声望的大学毕业。国科大给我的博士学习生涯增添了巨大的价值,它的崇高声誉打开了中国以及世界的许多大门。我呼吁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共同合作,一起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因为,“我们是明天的专家,全世界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里!”
导师代表刘继峰说:“当同学们梦回母校的时候,不要犹豫,买张机票或火车票回来看看”
国科大天文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银河系三维结构团组负责人刘继峰教授,长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及致密天体的多波段观测等方面研究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测量了X射线极亮天体中黑洞的动力学质量,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此项成果被同行认为“夺取了这个领域的圣杯”。在代表导师发言时,刘继峰建议同学们毕业后用“721”的原则对自己的时间进行规划,即70%的时间集中在目前在做的工作上;20%的时间用来规划未来5年、10年、20年要做的事情,并为之做必要的准备;10%的时间用来给自己营造一个与工作无关的精神家园。刘继峰最后真诚地说:“当你梦回母校的时候,不要犹豫,买张机票或火车票回来看看”,“国科大的过去,有你亲自书写的青春画卷;国科大的未来,也期盼有你的关注与参与!”
中丹科教中心主任LauritzB.Holm-Nielsen先生,副主任MortenLaugesen先生参加仪式(赵迪 摄)
2016年学位授予仪式,共同为毕业生代表授予学位、扶正流苏的还有:国科大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院士,国科大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副校长吴岳良院士,国科大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电子学院院长、中科院电子学所所长吴一戎院士,国科大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经管学院院长、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汪寿阳教授,国科大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微电子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教授,国科大管理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副主席、公管学院常务副院长、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所党委书记穆荣平教授,国科大计算机与控制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委员、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所所长李晓教授,国科大副校长苏刚教授,国科大数学科学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委员、副校长高随祥教授,国科大物理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副主席、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原党委书记王焕玉教授,国科大物理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委员、物理学院副院长、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副所长陈晓松教授,国科大化学与化工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委员、化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化学所副所长范青华教授,国科大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微电子所副所长周玉梅教授,国科大人文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副主席、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韩布新教授,国科大人文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副主席、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国科大校部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招生与学位部部长袁增强教授,国科大数学科学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郭田德教授,国科大生命科学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委员、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丁文军教授,国科大管理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委员、经管学院副院长赵红教授,国科大天文学院副院长刘继峰教授,国科大存济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胡宝洋教授,国科大经管学院副院长吴德胜教授。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还有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学院的导师代表,中丹科教中心主任LauritzB.Holm-Nielsen先生,副主任MortenLaugesen先生也参加了学位授予仪式。
国科大优秀毕业生代表和学位获得者代表共760余人参加了学位授予仪式(赵迪 摄)
校领导和导师们为毕业生拨穗(赵迪 摄)
很多毕业生的家人来到现场感受幸福时刻
毕业生争相与校领导和导师们合影留念
在留言墙上写下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