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李政道讲座 | 工业革命的本质与未来社会的巨变

  • 《李政道讲座》助教 黄荐
  • 日期:2020-06-11
  • 3631

        6月4日下午3:30,第十三期《李政道讲座》第二讲,由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的董洁林教授带来题目为“工业革命的本质与未来社会的巨变”。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什么?大分流是什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怎么样?未来社会将发生什么巨变?在这次讲座中董教授一一进行了讲解。

李政道讲座2

第十三期李政道讲座董洁林教授

        董教授首先对工业革命的历程进行梳理,从能源转换、机器崛起、材料涌现、便宜革命等角度分析了工业革命的本质。工业革命进程与人均GDP息息相关。大分流是指社会的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出现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伴随着生存大革命、交流大革命和效率大革命三次科技大革命,分别出现了农耕和游牧大分流,文明和野蛮社会大分流以及现代和传统社会大分流。从大分流的角度看欧洲与中国科技创新的不同,并解释了工业/效率革命没有在中国启动,并指出中国对效率的追求不如欧洲,相关技术积累较少,缺乏科学传统和成就,难以产生后继的高科技。现代信息技术在1970年后蓬勃发展,现在即将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对于社会高速发展,但发达国家人均中位收入不再增加这个奇怪现象,董教授从自动化陷阱、物质世界缺乏重大创新、零和游戏、产销合一以及时间上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于未来社会的巨变,被董教授比喻为“灰犀牛”,从化石能源向可持续能源的转换是最后一场工业革命,与此同时材料也将进行大变革。

李政道讲座3

董洁林教授在讲座中的演示内容

        董教授的观点很新颖,也很具有颠覆性。她讲到世界人均年均科技创新在20世纪初达到顶峰,之后开始滑落;从草木能源向化石能源的转换,成就了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董教授也为同学们的科研及发展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方向,如必须重视可持续能源的能量密度;传感器的研发将会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高能量密度、成本低、续航长的移动能源以及能够直接利用的一级能源是未来的技术缺口。

        同学们与董老师交流了《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环境决定论;科技成果数据收集;讨论了推动下一次革命已经产生,只不过还在实验室,还没有发挥威力等问题。

 

        【嘉宾简介】董洁林教授,1982年在中山大学完成电子工程学士学位,通过第二届CUSPEA项目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完成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嘉兴镭光仪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和学术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并担任多家国际财经媒体专栏作家,以及几家科技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她近期的研究和教学重点是科技创新史和企业创新方法论。董博士曾担任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和苏州大学商学院企业创新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代表著作《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欲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