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而骄傲,同时也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1978级校友刘嘉麒走进第四场“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报告会,为国科大青年学子分享“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的人生感悟。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人的命运也往往因读书而改变。”报告会伊始,刘嘉麒回忆起他的求学之路。从辽西的医巫闾山山沟里走出来,到崇山峻岭中开展地质科考,这一读便是27年又8个月。在这背后,交织着时代印记和个人的奋斗探索。
时间回到1949年。当时辽西刚刚解放,刘嘉麒一家人全靠父亲务农养活。高中二年级时,父亲病逝,留下母亲和4个小孩,全家顿时陷入困境。幸好得到学校和当地政府照顾,刘嘉麒得以继续读书。“开学了,上课了,穷孩子也能上学了。”第一堂国语课上老师的这句话,刘嘉麒记忆犹新。
踏进长春地质学院攻读地球化学专业时,刘嘉麒遇上国家困难时期,“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吃不饱饭。”他咬咬牙,坚持下来了。“我几乎什么苦都吃过。在这种情况下,要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最难熬的时候,也是转机快要到来的时候,成功就在‘再坚持一下’之中。”1965年临近毕业时,1000余名毕业生只有8人通过选拔,考上研究生,他便是其中之一。
读研第二年,刘嘉麒的研究生学习被迫中断。他被分配到辽宁某地质队“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一晃十年,当时身为吉林冶金地质勘探研究所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的刘嘉麒已经36岁。
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得知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刘嘉麒的求学心又开始萌动了,“过去十年造成的科学界断层,必须尽快补上。于是,我决心再考研究生。”他“自嘲”自己还算是单位里受到重用的骨干,生活也比较安定,但仍决心考取研究生,“四十当三十过,把浪费的十年追回来。我参加了考试,也幸运地被录取了。”
刘嘉麒打趣道,“在座的学弟学妹们好,我可以说是你们的第一届学长了。” 他的人生转变,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开始,“我这辈子,一直特别感谢研究生院的老师。”他尤为感谢李佩老师。刚读研时,他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英语。因为英语水平不高,他被分到英语甲乙丙班中最差的丙班,“我们不懂英语,连外教都怕,是李佩老师的‘狠’劲,把我们这班人逼出来了。”间隔十年,刘嘉麒读了两遍研究生,后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回首这27年半,刘嘉麒十分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
“在艰难沼泽中不放弃,在时代洪流中不掉队,我对刘院士求学之路感触很深。即便坎坷艰辛,各种外界条件不利好,他依旧不放弃,坚持理想。”2020级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陈美蓉说道。
实践是增长才干的必由之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事自然科学的人要勇于实践,以天地为己任,山川作课堂,揭宇宙之奥秘,探地球之宝藏。一旦离开了野外调查,自然科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刘嘉麒从事地质研究60多年,几乎跑遍七大洲五大洋。
报告会上,刘嘉麒分享了他的科考经历:为研究中国新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勘遍全国火山;在东非大裂谷,冒着高温和毒气,考察全球唯一的岩浆湖;在北极,他和同事们打下中国学者的冰川第一钻,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大自然是美丽的,在地质考察中能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进行科学考察和科学探险,少不了爬山涉水,四海为家。虽然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能认识、发现新的自然现象,获取第一手资料,刘嘉麒乐此不疲。
1987年,刘嘉麒和家人返京定居,这才算有了一个“真正的家”。他曾写过一段话:“生活安定了,工作也就更有劲头。有好多事情在做,有好多事情想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刘嘉麒一辈子没闲下来过,科学考察之外,还走上讲台,教书育人。他在国科大开设了3门课程,主讲的《近代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学》课,更是吸引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国科大2017届博士毕业生刘洋曾说过:“虽然我不是学地质学的,可当我走进野外进行动物考察时,还会想起刘院士讲过的那些知识和故事。”
在实践过程中,刘嘉麒注重处理好知识与智慧、技术与技巧、授之以鱼与渔的关系。“经验来源于实践,信心来源于实力。经验多,实力强,信心就大。”这也是刘嘉麒常挂嘴边的、勉励青年学子的话。
“刘院士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各地,基本上没有空闲时间。不过他很欢乐,这些欢乐是纯粹的,是为之奉献青春的事业所带来的甜蜜,是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乐趣。刘院士还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干一行要爱一行,选择了科研之路就要踏踏实实走下去,科研学术来不得半点马虎,马虎也得不到真正的学问。”2020级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汪丁感慨道。
创新是科学的本质
“一个真正做科研的人,都是要想办法做新的东西,做比别人强的东西。这是科学本身的规律和要求。”刘嘉麒主张,搞科研至少从学生时就要着手创新,敢于思考,敢于创造,选择一个方向,占领一个领域,掌握一种手段,解决一个问题。
写学位论文时,主要做地质年代学方向的刘嘉麒毅然选择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作为主攻方向。“当时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个大难题,几乎不能成功。有老师善意提醒说,他们几个人研究好多年都没有攻克,你读几年研究生就想做成?还想不想毕业了?建议选择比较有把握的中生代火山岩方向。”“我就是要做别人没做过,或者别人做过却没有成功的题目。”刘嘉麒决心迎难而上。
经过三年多的艰辛研究,他用同位素稀释法,成功测出一批高水平年轻的钾—氩地质年龄,并且经受住国内外学者的检验。这项成果,至今仍被国内外同行认可和引用。近年来,刘嘉麒和同事们不仅继续承担一些科研项目,还致力于发展玄武岩纤维新材料,把岩石拉成丝,做成复合材料,广泛地用于航天、国防、交通、建筑、海洋、环保等领域……
报告会最后,刘嘉麒感慨,“我是同新中国同步走过来的人,祖国的每一变化都历历在目。70多年来,我们国家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还表示,当今科学已经到了大变革、大创新时代,许多理论与认识急需用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去解决。“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刘嘉麒强调。
“刘院士的这股精气神,值得敬佩和学习。的确,最难的是战胜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在科研学习和科技创新过程中,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除此之外,我们青年一代作为科技创新的先锋,更要打破墨守成规,明确目标,勇于创新。”2020级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黄亭说道。
国科大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周元泽主持本次报告会。中科院老科协顾问、人事局原局长张志林,老科协副理事长、中科院遗传所原党委书记宋秋生出席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