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王建宇给月球“量身高”、主持设计“墨子号”

  • 孙逍然
  • 日期:2023-11-20
  • 2536

       他带领团队实现了中国人首次“为月球量身高”的梦想;他主持下的国际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升空,实现多项“世界第一”。
       他就是著名的航天人,中国著名的光电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

640

两年一个攀登
求学生涯中的两次坚持

       1977年,恢复高考。18岁的王建宇已经高中毕业两年,正在家乡宁波的新华书店工作。
       听到高考恢复的消息后,王建宇立即报名参考。因为参加高考、进入高等学府,一直是王建宇的梦想,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复习的时间不充裕,王建宇就一边工作,一边抽出业余时间全力复习。
       “那时候要考两次。第一次预考试,我考得很好,在宁波排名靠前。宁波招办觉得我很有希望考进好学校,就和新华书店打招呼,让我有时间复习准备。”王建宇回忆当年,“我们领导也很好,说你人来上班,然后认真看书复习吧。”
       然而到了正式的高考,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这次考得不那么好,他最向往的学校浙江大学、复旦大学都没有向他伸出橄榄枝。在王建宇心里,要上就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否则不如第二年再考。这时候,“名不见经传”的杭州大学给他发去了录取通知,王建宇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看到专业时,他的眼睛亮了:是他喜欢的物理。反复思考了很久,最后他决定去杭州大学读书。
       本科毕业后,王建宇和许多同学一样,参加了本校的研究生考试,但当年物理系的试卷“实在有点难”,他落榜了。于是他回到宁波,在师范学校当起了老师,教授物理。
       然而王建宇的心一直在更高的天上,对更高知识层次的追求对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就像当年的恢复高考一样,工作两年后王建宇又迎来了机遇:1984年,国家规定凡是工作两年后报考研究生,单位不得阻挡。王建宇再次报考了研究生,成功了。
       1990年,他获得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至此登上了他心目中高水准的平台,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为月球“量身高”
用墨子号卫星实践量子通信

       嫦娥工程是王建宇最早参加的航天项目。作为中国知名的空间光电载荷专家,2003年起他带领一个年轻的科研团队,研发了中国第一台空间激光遥感仪器——激光高度计,搭载在“嫦娥一号”上,实现了中国人首次“为月球量身高”的梦想。接着,他又多次参与嫦娥工程后续系列的研制。
       2007年,王建宇开始率队研制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的星地量子通信设备。“当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跟我说:建宇,我们不是有三个目标吗?你只要把第一个‘密钥分发’的目标做完,我们就是国际领先了。以前做的事情都是别人做过的,当时我们这些人听说这个工作是要竞争世界第一,内心非常兴奋。”王建宇回忆说。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国际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升空。作为“墨子号”的常务副总设计师,王建宇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墨子号”的科研历程。
       “经过近一百年发展,基于量子力学的量子信息学逐渐形成。这门学科用量子力学和信息学结合,来解决经典计算机不能解决的问题,”王建宇说,“‘墨子号’就是为了实践量子信息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量子通信。量子通信实现了绝对安全密钥分发的物理通道,解决了安全漏洞,所以量子通信是现代通信的补充。”
       自2017年1月正式交付,“墨子号”也做到了多个世界“第一”,包括实现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意味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还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据悉,“墨子号”已圆满完成既定任务,目前还在超期工作中。
       “墨子号”的成功,是我国高科技技术从跟踪到引领的典范。


完美适应每一次“自我转型”
追求探索未知世界,就是科学家精神

       许多科学家一辈子只在一个领域深耕钻研,而王建宇却在他的科学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地改变赛道,从激光到墨子号的研究,再到主持引力波宇宙实验室,每一次他都能实现完美“转型”。
       现在,王建宇是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的院长,在这个位置上,身为科学家的他不但要继续主持研究高科技项目,还要承担更多的管理任务,让杭高院成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培育基地。
       为什么每次都能快速“转型”?
       王建宇认为,在普通人眼里,科学家代表着高智商和先进技术。而在王建宇眼中,科学家是一种职业选择。虽然的确需要较高的智商,但也意味着要吃更多的苦、面临更多挑战。科学家要随时应对新形势,对个人来说,也就是不停地适合新时代的需要,探索未知世界,这就是旁人看来的“转型”。
       回首从前,王建宇觉得杭州大学的路并没有走错,反而是这所之前并非自己心仪的大学,给自己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现在的各种科学探索应用,都是在当年的基础之上展开延伸的。如今,他对曾经的杭州大学依然念念不忘。
       “在别人看来,我是在不断转型,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根本就没有转型。我原来就是做光谱仪器、光子探测的,严格意义上说,激光也是光的探测,只不过有些技术不同罢了。量子通信看起来是通信,本质也是一个微弱信号的探测,根子上是一模一样的,引力波也是一个微弱信号的探测。所以这些都离不开大学所学的物理专业。”
       正是因为对所学的科学原理“心中通透”,王建宇才能大胆在新的科学方向上大步迈进。
       “当时院里通知我,去做引力波项目,之前我并不了解引力波,于是我就去听了一天的报告,一天听完后,对整个项目就有把握了。用什么原理、有什么困难,虽然里面还有一些很多东西不是特别懂,但我已经知道这个项目要做什么事情了。”
       谈及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王建宇有他的理解:要对科学充满敬畏,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投入进去;不只是追求挣多少钱,而是追求探索未知世界。


对年轻研究者的建议:
智商、情商、毅力缺一不可

       在学生时代,王建宇就很清楚学习的目的性,当他得以完成求学之路,他的总结是:“本科生阶段是把基础知识学扎实,研究生硕士生学习做科研,而博士生知道如何去把握科学研究。”
       王建宇将人生学习分为前20年和后20年,前20年的知识,我们基本上都是学习、书本上得来的,后20年工作了,像他自己,知识基本上是从会议中得来。
       “有时候我做专家,有时候我聆听其他专家,参加很多会议,听取很多报告,评点别人的东西,会有很多专家在专业深度上比我厉害,我在这个过程中就学会了许多东西。”
       在王建宇看来,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智商、情商和毅力相结合。智商相当于一个人能做多少别人不能做的事情,情商是一个人能组织或者吸引多少人帮你一起做事情。同时,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之前,读书靠你的智商,工作之后做项目,要靠你的情商。往什么方向解决,请谁来解决。我就知道这个问题,我在国内找谁帮我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做多大的事情,就要找到多少人来帮你做这件事。”王建宇说。
       比如引力波这个项目,王建宇可以和团队一起讨论,可以用他的经验,指出这个项目的关键问题,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团队的人想办法去解决。
       说到给年轻人的人生建议,王建宇说,第一打好学业基础,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第二不要轻言放弃,坚持才会成功;第三树立人生目标,做一个坚守理想的人。


来源:杭州市科协、杭州市院士专家中心、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