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严涛
安芷生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供图
今年,全球最大的地球与空间科学非营利性科学组织——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宣布,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安芷生罗杰·雷维尔奖章。这也是该奖章自1991年设立以来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罗杰·雷维尔奖章是为表彰在地球系统科学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的科学家而设立的,也是AGU授予个人的最高荣誉之一。
近日,在AGU于美国旧金山召开的颁奖典礼上,AGU主席Brandon Jones表示,安芷生在提出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以及在中国黄土、季风动力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作出开拓性贡献,在丰富地球系统科学的转型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还在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发挥了国际领导作用。
安芷生通过视频感谢美国同行的推荐和支持以及研究所同事的合作。他表示这个奖章是对中国科学家在地球系统科学中贡献的认可,并指出中美年轻一代科学家应携手研究气候变化,应对全球挑战。
探索地球环境演化的规律
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岩芯库里,保存着各地的岩芯样品,这些岩芯是了解地球环境历史与演变的“密钥”。安芷生围绕这些“密钥”,在地球科学领域深耕了半个多世纪。
1961年,安芷生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师从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从事第四纪地质研究。20世纪90年代,全球冰期-间冰期变化是解释第四纪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经典理论。安芷生团队基于中国黄土和其他生物地质记录的岩芯、野外观测和实验分析,并与现代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不仅揭示了中国黄土记录东亚季风变迁的历史,破解了中国黄土形成之谜,还提出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和亚洲季风变迁的动力学,打破了全球冰期-间冰期经典理论,解析了亚洲环境变化的机理,并获得了国际认可。
“我们提出亚洲季风是亚洲环境变化,尤其是中国中东部地区环境变化的直接原因,季风降水是人口密集的东亚人生存的关键保障。同时,夏季降水增加和温度升高致使植被覆盖增加、土壤发育,而冬季风的加强则带来沙尘暴和粉尘堆积,形成黄土。”安芷生说,这些结论现在看来很简单,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原创性、基础性结论能够得到国内外承认非常不易。
在此基础上,安芷生指出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区现今自然环境是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果,生态环境修复应以科学规律和自然恢复为主。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和安芷生等人提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略,即“塬区固沟保塬,坡面退耕还林草,沟道拦蓄整地,沙区固沙还灌草”,为我国西部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
2023年7月22日,由安芷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建兵担任总顾问的黄河流域全域综合科学考察正式启动。此次科考旨在分析研究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区域的长期生态变化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对科学而言,关键是找到气候环境变化的驱动力,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安芷生说,“你研究得越深,提出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就越强。”他表示,基础性、原创性的科学研究能够直接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尤其在资源环境领域。
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安芷生团队扎根西部,从中国黄土出发,为我国乃至全球应对环境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具体措施。20世纪初,他提出西部大开发生态治理要遵循以自然植被分带规律和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根据同位素变化,他发现黄土高原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不是以森林为主,而是以草原为主,因此提出要多种植草本灌木……
大气颗粒污染物研究与治理也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方向。2003年,安芷生团队在国内建设了第一个大气PM2.5长期观测站。2013年,当全国人民开始关注大气PM2.5污染时,他们拿出连续10年的PM2.5日观测数据,为认识我国PM2.5污染规律作出贡献。
携手应对共同挑战
在安芷生看来,获得罗杰·雷维尔奖章不仅标志着美国科学界对中国科学家在气候环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作出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更是国际科技合作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一个重要机遇。
在安芷生看来,能够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离不开国际科技合作。长期以来,他们团队通过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的科学家长期合作,极大提升了我国黄土、第四纪地质学与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国际知名度。
近年来,安芷生又与国际顶尖科学家合作,将人类营力与自然营力并列作为影响新时代人类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开展研究。
2022年,由安芷生联合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的9位科学家发起的渭河盆地国际科学钻探计划获得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的高额资助。该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多尺度气候变化动力学的研究,为预估未来气候环境变化趋势提供基础,也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大陆环境科学钻探计划’虽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未来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需要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安芷生表示,“面对新形势和国家重大需求,我们将积极开展定向性基础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集成,为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适应全球变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报》 (2023-12-25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