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校友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5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名单揭晓!

  • 孙逍然
  • 日期:2025-09-24
  • 60

35人

        9月22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5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名单揭晓。

        这份名单是全球科技创新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之一。自1999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创刊百年之际发起,每年从全球范围内寻找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的青年科技人才。榜单的评价标准包含影响力、创新力、进取力、未来潜力和沟通力五个方面,涵盖 IT、生物医药、商业等多个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领域,以此鼓励更多年轻学者为科技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校友会不完全统计,本次有4名校友入选,详情如下:

徐静远

        2018年6月,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

入选理由:

        她通过提升能源转换系统的效率与可持续性,为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提供新方案。

        徐静远致力于开发下一代可持续能源技术,涵盖从制冷系统建模、组件及整机设计制造,到系统性能实验验证的全流程。她还与丹佛斯、大众汽车等公司保持密切合作。

        在固态弹热制冷领域,她和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薄膜的超长寿命弹热制冷技术,将器件寿命从约 100 个循环延长至超过 1,000 万个循环,从而实现了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基于薄膜的弹热制冷方法可用于微型制冷应用,例如电子器件的热管理、芯片实验室系统以及其他微型化设备。

        在太阳能系统的综合热力学循环方面,徐静远与合作者研发并验证了一种高效仿生光伏叶片,模拟植物自然蒸腾作用的机制来实现更优的热管理。该技术的冷却功率可达 590W/m²,在 1000W/m² 光照条件下能使光伏电池温度降低 26℃。基于这一创新方案,她进一步探索了叶片收集废热的能力,将其转化为额外的热能和淡水,使太阳能整体利用效率提升至 74.5% 以上。

        在热声和斯特林能量转换系统方面,她与团队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方法,显著提高了热驱动热声制冷机的性能,突破了高温热能高效利用的技术瓶颈,适用于高效利用天然气等高温热源场景。

 

赵成龙

        2020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

入选理由:

        他致力于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究,解决了该领域长期缺乏理性设计的难题。

        由于高能量效率和灵活的存储容量,锂离子电池已在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锂资源全球分布不均导致成本上升,严重限制了其在大规模能源存储系统中的应用,因此亟需开创其他碱金属离子的解决方案,推动可持续能源存储技术的发展。

        赵成龙致力于碱金属离子电池特别是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以解决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在结构与性能调控方面的核心问题。他提出“阳离子势”这一晶体学新方法,通过量化阳离子的电子分布与极化能力,建立了成分与结构类型的准确对应关系,解决了该领域长期缺乏理性设计准则的难题。

        基于该方法,他成功设计了具有高钠含量的 P2 型材料,在保持高容量的同时有效抑制了循环过程中的有害相变,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倍率性能与循环稳定性。此外,他通过引入钛掺杂等策略,在 O3 型材料中成功引入类 P3 型的结构特征(如增大钠层间距),开发出兼具高容量与快速充电能力的 O3 型正极材料。

        他还系统探索了多组分掺杂(高熵氧化物)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行为的调控作用,证实多元掺杂可有效促进离子传输并增强结构稳定性,为低成本、高性能电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其研究成果对推动钠离子电池的材料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具有实质性贡献,并为下一代储能电池的理性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陈昊

        2020年9月,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学位。

入选理由:

        他通过界面及组分工程创新策略,解决了钙钛矿器件面临的部分关键问题。

        钙钛矿型光伏器件具有实现超高效、超廉价太阳能发电的潜力。然而其实际效率与其理论潜力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

        陈昊致力于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提升单结钙钛矿光伏器件和基于钙钛矿的多结串联光伏器件的性能,解决钙钛矿光电器件中的界面损失和稳定性等关键问题。通过界面工程和组分工程等创新策略,他在单结及多结全钙钛矿叠层电池领域取得了多项效率突破。

        在单结钙钛矿电池方面,他通过引入双位点钝化分子,提出钝化分子“平伏式”钝化机制,有效降低了界面缺陷并促进载流子传输,实现了小面积 0.05cm² 器件 26.15% 的准稳态认证效率,创造了反式结构钙钛矿电池的效率纪录。同时,他还将 1cm² 单结器件的认证效率从 24.3% 提升至 25.2%,推动了大面积钙钛矿电池的发展。

        在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方面,陈昊通过场效应钝化策略有效降低了宽带隙子电池的开路电压损失,实现了认证效率达 26.3%(NREL 认证)的全钙钛矿双结叠层电池,其效率超越单结钙钛矿电池的认证效率。此外,其团队发现了晶格畸变抑制光诱导相分离的新机制,开发出在光照下稳定的 2.0eV 宽带隙钙钛矿材料,并制备出认证效率达 23.3%(NREL 认证)的全钙钛矿三结叠层电池。其研究成果对推进钙钛矿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及全球能源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张田田

        2019年6月,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

入选理由:

        她的研究为实验发现新型电子和声子特性材料提供了理论框架。

        张田田是一名凝聚态理论物理学家,她的研究聚焦于拓扑能带理论、第一性原理计算以及材料中的新奇量子现象。她的工作提供了理论框架,为实验发现具有新颖电子和声子特性的材料提供了指引。

        她近期的研究增进了学界对于手性声子的理解——这是一种对应于具有非零角动量的准粒子。在 2023 至 2025 年间发表的研究中,她与合作者们揭示了具有拓扑性质的“外尔声子”与手性现象之间的明确联系,为识别和分类表现出这些量子行为的材料提供了思路。她的多项理论预测已成功通过实验验证。例如,她与研究团队合作,共同在 α-HgS 和 Te 等晶体中实验证实了“本征手性声子”的存在,在这些材料中,手性是其晶体结构的内禀属性。

        在此基础上,张田田与合作者们进一步探索了产生和调控声子特性的新机制。她在 2025 年的工作,为揭示铁磁性外尔半金属 Co₃Sn₂S₂ 中的磁序可以诱导手性声子做出了理论贡献。这一发现表明,磁性可以作为一种在量子层面调控原子振动的工具。同时,她的工作还在持续拓展对新型功能材料的探索,例如为设计堆叠的“笼目”与蜂窝状拓扑半金属材料建立化学规则,以及研究手性声子在电荷密度波中扮演的角色。

        预测和调控手性声子的能力,对于发展热管理、信息传输和量子计算等技术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张田田的研究为识别具有特定声子和拓扑特性的材料提供了一份计算路线图。她的目标是继续探索量子材料的基础物理学,并为发现适用于下一代电子学和自旋电子学器件的新材料提供指引。

 

消息来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