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2时,主题为“遇见未来”的第十期CC讲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礼堂成功举办,廖洪恩、朱竞翔、周伯洁、付永、刘鹏、张韬等六位各界知名人士先后与观众交流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讲坛由中国科学院大学84届校友吴坚忠博士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各位同学及社会人士参与了这次讲座。
本期讲坛的主题是“遇见未来”。首先登台演讲的是廖洪恩先生,廖洪恩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他让裸眼3D手术成为了现实,他的演讲题目是“裸眼3D呈现未来”。廖洪恩首先从大家熟悉的3D电影讲起,为大家讲解了3D电影的原理,“可是大家有没有觉得戴着眼镜看电影特别麻烦?”廖教授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同样将演讲引向了医学领域。他向我们回忆了他第一次进手术室时看到的医生一个手术需要十多个小时的幸苦工作,由此萌发了希望为医生们提供便利的想法,从此,开始了研究裸眼3D技术的课题。
时间不负有心人,几年的努力让他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用肉眼直接可视,且具有5米以上图像纵深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并首次实现了微创手术治疗的立体空间透视导航,可以完全取代二维显示器,清晰度极高,既可以清晰地反映内部结构,又可以使图像与实际位置重合。可以在科研、医学、教育、娱乐、家庭、媒体、工业产业等领域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随后演讲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全职终身教授朱竞翔,他的题目是“当轻建筑遇见城市”。“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严重。千篇一律的建筑,让我们找不到居所,看不到家的方向。无差别的城市,被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沉重的城市,北方鬼城似的空洞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朱教授的镜片反射出思考的光芒,观众们也陷入了沉思。一张对比鲜明的图片让大家眼前一亮,左边是香港的绿地,右边是深圳的拥挤。“香港总共1104平方公里,却只有28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使用,其他地域被作为绿化等其他功能。香港的建筑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思路,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出了至少四种建筑结构。”大屏幕上的建筑结构引发了大家的阵阵掌声,随后,朱教授通过几个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各种结构的应用,以及它带给我们的思维启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四川崇州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借鉴香港模式,机械系统和山地房屋相结合,使用缆车完美地解决了农村的田地争端问题。还有肯尼迪的贫民区小学,五个集装箱解决了所有材料的运输问题,两周内建成。更惊人的是深圳大型会议中心,朱教授带领团队16小时内完成,创造了一种建筑奇迹。
朱教授在演讲的最后说:“繁华的香港,密集的香港,却还有一个隐蔽的香港,可以发现山水。在那里,建筑不是永久性建筑破坏,而是临时性占用。丛林多样性才早就了丛林的美好。我希望城市也可以像丛林那样多样化,不仅需要参天大树,还需要灌木和小草。”
“大家都有梦想,我的梦想就是种一棵能活一百年的树。”
随后登台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十亿棵树”典范项目获奖人周伯洁女士这样向我们描绘了她的梦想。周主任一直致力于生态扶贫项目,她坚持以公共之力推动公共之益。甘肃通渭的大果沙棘,广西金秀的石崖茶,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也为农民打开了一扇致富之门。正是周伯洁女士对所负责的公益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不断地探索、修正与完善,才最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扶贫。
周伯洁女士特别提到了对捐赠者的回馈,她所打造的林食善果品牌不仅为农户提供了销售的平台,而且也通过让捐赠者永久享受公益价的方式实现了对捐赠者的回馈。“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而后是现在。”周伯洁将这句话送给了大家,同时也向大家发出了参加公益项目,参加生态扶贫的热情邀请。
一美元让一个孩子在美国生存11天是否可能?接下来演讲的DE学校架构师、未来训练营创办人付永先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提到了一位14岁闯荡美国的鞠元勋,面对班主任的怀疑,他毅然决然地背起了前往美国的包裹。在美国,他接触了教授、警察各行各业的人士,一遍遍地邀请哈佛大学最知名的教授和学者来听他的讲座,回国后,他说:“拥有了美国的经历,让我感觉到没有什么困难是解决不了的。当我再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美国的经历,那么难都走过来了,这算什么呢?”谈到当初办DE的缘由,付永提到了当初他遇到的一个抑郁的孩子,这个孩子每周只有 两三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剩下时间全部在学习,甚至连吃饭都是在公交车上进行,到最后连笑都忘记了。付永说:“如果教育让孩子笑都不会笑了,我们是不是走错方向了?如果学习成为孩子和家长们的负担,使他们焦虑、痛苦和疲倦,那我们是不是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说起DE的收获,他说:“教育要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不是仅仅地教知识,而是熏陶和影响。会玩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他说起了通过DE学会了独立思考的“大胜”,明白了“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我只做最好的自己”的云石君,“DE没有其他,只有经历。”付永睿智的话语引起了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不是为了什么结果,就在于其过程。人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冷眼一瞥,生与死,骑騎,且前行。”折服于付永独特见解的观众们用热烈的掌声欢送付永走下讲坛。
一张空荡荡城市的图片引起了大家的困惑,走上讲坛的刘鹏研究员的两个字让躁动的会场瞬间宁静。“非典”它让我们想起了当年那场可怕的灾难,然而话锋一转,他向我们展示了SARS的结构,并带我们回顾了当初用同步辐射技术捕捉到SARS命门的过程。刘鹏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常年致力于同步辐射的研究。刘鹏通过一系列生动易懂的生活实例向我们解释了同步辐射所具有的强度大、波谱广、组织性好、时间结构快等特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向观众普及了同步辐射的知识。
“同步辐射是一个神奇的平台,它可以应用于考古、医学、工业等各个领域,它相当于我们的第三只眼睛,它帮助我们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可以在这里创造奇迹,实现梦想。”刘鹏用这幅美好的愿景结束自己的演讲。
他是中国最会种地的农民,他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的农场,他就是河南85后小伙张韬。“城市不是我的家。我想种地,多种地,把地种好,自然就能赚到钱,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回来了,农村才会真正发生变化。”不想在城市里靠父母补贴生活的他在几年前回到了家乡,拿起了锄头,重新做起了农民。为了让土地不再板结,不再恶性循环,把土地变活,他施加好化肥,年年深松;他挑选了抗病能力强的好种子,喷洒叶面肥,定期找专家咨询。他说:“土地不会骗人,下多少功夫在地里,就会回报多少。”
自己富起来之后,他又带领自己的乡亲一起致富。他说:“说到底,只有农民最了解农村。我希望出门在外的年轻人都能够回家,只要我们动脑筋,肯努力,不投机取巧,回家一样能干好,甚至比在城里干的更好。”张韬憨厚的笑声引起了大家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据悉,创新传播讲坛(CC讲坛)是北京君和创新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总会联合主办的公益性讲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鼎力支持下,CC讲坛从2014年3月28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九期,共有61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佼佼者登台演讲。CC讲坛每两个月举办一期,每期邀请6-8位演讲嘉宾,每位嘉宾用不多于18分钟的时间分享自己的精彩故事、创新成果和前沿思想。CC讲坛致力于搭建一个发现和传播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的平台,把愿意创新或已经付诸行动的各领域精英聚集在一起,让创新思想碰撞升华,让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它的宗旨是创新引领未来,传播改变世界。它的使命是鼓励社会创新,传播创新思想,弘扬创新文化,提高创新能力。它的愿景是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