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级、79级、80级“老三届”研究生重聚国科大共话情谊

  • 国科大
  • 日期:2018-10-17
  • 329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芳华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刻骨铭记的青春 

只有经历过岁月的洗礼 

才能沉淀美好的芳华 

愿芳华永存,一路芬芳。

国科大人,欢迎回家!

       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迎来40岁生日,1978级、1979级、1980级校友们重返国科大校园,再续同窗情谊,共述母校情长。

座谈会现场

点燃一把火,散落满天星

       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应运而生,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群有志之士心中的火焰。他们老师是西南联大毕业 第一批高材生。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青春激昂,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经历了1966-1976年的特殊时期,十年没读书,就像十年没喝水,口干舌燥,眼里饱含对知识的渴望。1978级研究生身上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

       建校初期,学校甚至没有固定的校园和像样的校舍,师生们曾在中关村的临建食堂“风餐”,也曾在玉泉路的平板房里上课。但艰苦的环境没有使一人掉队,反而更加拼命地读书。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伛偻,他们像浩瀚宇宙中的璀璨星辰,散落在星空当中。座谈会中,校友们忆往昔峥嵘岁月,感叹昨天还在,转眼未来已经到来。“还能活着,就是胜利,就是快乐,就是幸福。”“见到你们的精气神儿还在,挺好!要照顾好自己!”

“我们的故事都在孙老师的脑袋里”

孙景才老师

       为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在学校成立之初先后负责研究生管理和招生等工作的孙景才老师为入学的883名新生编学号,统计学生姓名,年龄,家庭,出身,买卡片登记名单,安排宿舍。“四十年过去了,他们叫什么名字,住哪个宿舍,我到现在还记得。”工资发得困难,学生更困难,只有买窝窝头的钱,没有买菜的钱。孙老师怕学生吃不上饭,因为一毛钱和食堂讨价还价。

       看着学生的脸庞,仿佛回到1978年的破木板房,那个年代虽然穷,但是学习气氛好,师生上下都很团结,这段时光时常闪烁在孙老师的回忆里。孙老师表示,那时候的学生都是精英,“不得了”!问及对新时代学生的寄语和期望,孙老师表示:“好好学习才对得起这些老同志。”

老来多得志,终不忘相思

韩光熙

       80级老校友韩光熙是校友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1984年曾资助学校5000元成立了校友会,为校友会的创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他也是李佩先生的学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韩先生谈及校友会创办的目的时说,经历了特殊的十年时期,在中科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之后,能考进来的校友,都是热爱学习、渴望知识的精英。

       谈及校友会创办的艰辛历程,韩光熙先生感慨万分。在筹建初期,他一个月拿出来45元为校友们准备午餐,每人一个面包、一根香肠,而他当时每月的工资仅有50元。韩先生发明了专利,闽东新技术开发公司想买下他的发明,韩先生说:“我一分钱不要,但你要帮我成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同学会”。在这个背景下,公司提供韩先生5000元(这相当于韩先生8年的工资)资助,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会由此创立。

       记录历史,启迪后人。此次校友座谈会,老校友们还提出拍摄一部回忆纪录片,记录每个人那段不可被复制的时代故事。

薪火相传四十年,唯有读书报国家

       78级校友贺祖琪先生,他是40岁考上国科大研究生的大师兄,华罗庚先生的学生,上过山,下过乡,翻过砂,铸过铁。贺先生称当年成为科学院的研究生,是“荒唐年代,无路可走时,有一条路走得通了。”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中国科学院大学是贺老先生心目中最好的学校,虽然没有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但却有着极好的师资力量,讲课的全是高级教授。今非昔比,七十年代的生活条件差,现在生活条件好,学生要好好珍惜。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里不只是一辈辈国科大精神的延续和传承,更是一代代国科大校友的梦想与青春!

座谈会现场

 

文字:马赫 蒋健华 

图片:杨天鹏 薛瑞凯 玉一岚

美编:唐武

责任主编:曹关龙

校友会办公室编辑:丁琨、孙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