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虽寒,同侪情暖

-----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创新论坛

  • 日期:2021-10-11
  • 2053

        2021年10月8日下午,正值寒露节气,秋日的北京一扫连日阴雨云霭,迎来了久违的暖阳。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礼堂门前一片熙攘,晴好的天气让齐聚合照的“老学长”“老学姐”们平添一分自然的光彩。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创新论坛正在这里举办。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杨柏龄,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陈晓峰,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北京校友会会长、中兴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元涛在大会致辞,众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的校友代表、兄弟院校校友会负责人、企业家代表、国科大部分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下午一点半,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杨柏龄的致辞中拉开帷幕。杨院长分享了自己对企业和创新的思考:科技创新的内涵是经济行为,要以企业为主体。他结合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中建设建成科研基地、人才基地、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提出要构建“校友-企业-科技”衔接贯通的“立交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让科学家搞科研,企业家办企业”,老院长平实的话语中是对创新的真知灼见。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带着校友们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关村论坛上关于科技创新的最新讲话,结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伟大精神,强调国家对创新、对人才、对以“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为代表的科学院伟大精神的高度重视,呼吁校友们响应时代号召,共谋发展宏图。他热情鼓舞校友们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汇集各方力量,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进程助力。董军社真切地呼吁道:“关注国科大、支持国科大、聚力国科大!”

        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陈晓峰延续了杨院长的话题,引领大家进一步思考研究所和企业的关系。他指出科研和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向校友们深切发问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更好地发展科技产业。陈主席接着肯定了校友会搭建广大企业家、科研人员交流平台的工作成效,并对它的未来工作方向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期待与建议。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北京校友会会长、中兴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元涛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回到阔别三十余年的母校的亲切感,“就像回到父母家中的感觉”,引得满场共鸣。他从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话题出发,畅谈自己对于市场、企业、产学研三者的思考。科学家是围绕“物”打交道的;企业家是围绕“人”打交道的。他用深入浅出的对比再次表达了院所、企业交流兼利、合作共赢的愿景。朱会长还展望了未来校友会的工作,希望依托雄厚的校友资源形成一个集成科技、企业、资本创新三要素的平台机制,让聚集其中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利用平台更好地为创新发展贡献栋梁之才。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会科技转化校友联合会秘书长杜晨光对科转联合会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了汇报,尽管受到疫情影响,科转分会仍开展了大量“引进来”“走出去”的工作,在充分了解校友、校企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为科研成果向产业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交流渠道。他坦陈校友工作仍面临联系平台少,联系纽带分散等难处,并对此提出了进一步的工作规划。踌躇满志的语气中,满是对汇集校友力量、实现科转创新任务的使命感与自信心。

       合照留念后,六位优秀校友们分别对自己在科转领域成就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第一场报告名为"新奇的超导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华在对超导体的概念、发展、研究进展做了介绍后,着重强调了MRI(核磁共振成像)和NMR(核磁共振波谱)和磁导航这三项超导技术的应用。由于提高磁场能提高MRI/NMR的精度,使得成像更清晰,而成像的清晰度又是医学研究发展的关键,所以更高的磁场也成为了相关医疗设备的不断追求。

      医渡科技联合创始人、Happy Life Tech首席执行官徐济铭是第二位报告人。在正式开始报告前,徐济铭表示这是他自2008年硕士毕业以来第一次回到学校。毕业后的他曾就职于百度、高德等公司,因为深知智能化、数字化的重要性和前景性,最终和几个伙伴走上了创业的道路,探讨医疗数据在智能化的可能性。“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了疾病研究和医学发展的基础。”徐济铭强调了医疗数据的整合和应用对现代医学的重要性,又以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质量治理为例介绍了现有国内医疗大数据落地的核心技术挑战。作为一家医药互联网企业的联合创始人,徐济铭心中有一个愿景——构建医疗监管、医疗科研、药物研发到患者的管理治疗的互动闭环。他衷心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国科大校友在将来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一起推动医疗大数据的发展,为更健康快乐的生活而努力。

       第三场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健德首席顾问魏延鹏进行。他首先强调了科学家的精神,也正是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想境界指导和引领下开展科研工作,他的团队掌握了多相流核心技术,研制出了真正可以吸取掉扬尘的关键装备。不仅如此,魏延鹏还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执行体系,推出了一系列核心治理举措,辅助北京、大连等城市形成了城市化道路管理网格化体系。回顾这一系列辉煌战绩,他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实现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的未来展望,表达了科学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坚定决心。

       简单的自我介绍后,第四位报告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北京中科纳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志远开始了其“‘肿瘤捕手’:纳米医学先锋”的报告。胡志远通过两个案例向大家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多肽纳米磁珠捕获和分离循环肿瘤细胞技术的高度灵敏性和靶向性。“我们的创新是基于现代人对于癌症预防筛查的需求来做的。”胡志远的声音坚定有力。在报告的最后,胡志远还介绍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他强调强大的科研实力也要匹配市场的需求,把握这一点才能将技术投入到市场中去。精彩的报告让意犹未尽的嘉宾们纷纷主动与他在场下继续热烈地交流。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极光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毕勇的报告同样引人入胜。他先简要介绍了激光相关概念,接着以激光显示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阐述了我国显示技术从需要引进到自主掌握知识产权齐头并进,乃至在特定方向实现世界领先的创新突破之路。他站在国家产业发展格局上谈到,国内激光产业目前仍处于小批量、多品种、缺少龙头、发展动力不足的状态。激光显示领域潜在市场广阔,科学院可以发挥龙头作用,从而拉动全国光电技术领域的发展。回首研究历程,他还不忘提醒年轻校友们在研究方向选择上要目光长远,选择“未来发展的生命力很强”的方向刻苦钻研,待时机到来为国家提供创新的砥柱力量。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科博锐总经理张鑫分享了论坛的第六个报告——从脑科学技术到脑功能器械的转化。作为不可多得的医学复合型科研人才,张鑫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创业经历:2017年,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下,他带领着三个学生成立了以脑部精准监测和干预为使命的中科博锐。从脑部血氧监测的专业“点”出发,中科博瑞研发了一系列无创诊疗设备,为慢性意识障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等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不止于生活医疗领域,张鑫的脑功能监护、评价、成像系统还广泛应用于国防领域和科学研究,广受肯定。张鑫和他的团队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他们还在为更好的产学研合作发展生态努力前行。

      一场场精彩的报告着实引人深思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校园广播站的音乐响起,似乎在提醒大家论坛已走到了尾声。礼堂的门厅里,走道间,许多校友还跟几位报告人热烈地交流着。创新论坛就像是一个广阔的平台,在这里,意气相投的校友能敞怀沟通,怀揣创业梦想的校友能及时交流。寒露虽寒,同侪情暖。国科大校友共同将科技写在中国大地,定将为新时代带来新的活力和未来。

 合影留念

文:陈建韬、蒋姊宣(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图:杨天鹏